江青后代如何?唯一女儿李讷步入晚年,外孙有两个女儿,三代同堂
“妈妈,你要结婚了吗?”问话的男孩抬脸瞧着母亲。李讷慈爱地凝视着孩子,久久不语后抚了抚孩子的额发,她突然开口道:“你以后,就改叫王效芝了。”1984年,李讷已经决定和王景清再婚,此时她熬过了生命中大半.
“妈妈,你要结婚了吗?”问话的男孩抬脸瞧着母亲。
李讷慈爱地凝视着孩子,久久不语后抚了抚孩子的额发,她突然开口道:“你以后,就改叫王效芝了。”
1984年,李讷已经决定和王景清再婚,此时她熬过了生命中大半的辛酸苦楚,她尚不知晓接下来是安宁的生活。
王景清和李讷
作为毛主席的女儿,她生命中的两场婚姻,却和父亲的态度都有直接的联系。
这件事,还要从她复杂的家庭情况说起。
“我不想你和高级干部子弟联姻”
毛主席的一生有四任妻子,前三任分别是有名无实的原配罗一秀、壮烈牺牲的杨开慧、后期因思想分歧,出走苏联学习的的贺子珍。
而李讷的母亲是江青。
毛主席和江青
李讷小时候很受宠,在她出生时,为安抚因丧子而精神崩溃的贺子珍,女儿李敏被送到苏联陪在母亲身边,因此毛主席身边已经没有其他孩子相伴。
那段时间,李讷身上寄托了毛主席对子女亲情和温暖的全部向往。
抗战艰苦,革命生活节奏紧张,但孩子总是无忧无虑的,脸上带着快乐的笑容,缓解战士们精神上的辛苦疲累。
作为父亲,即使在战时,毛主席也是称职的。
毛主席公务繁忙,但会记得找时间和李讷一同散步;事情多时,可他总能寻着机会带李讷学汉字;
毛主席
毛主席学识渊博,常常能深入浅出地给李讷讲启蒙寓言,或又陪她念诗。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是杜甫的诗。
李讷的回忆里,父亲这样娓娓道来,“是微风刮着燕子在飞……”。
开口学话,她会的第一句完整话就是“爸爸散步去。”
延安的冬天,河里是上冻的,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当爸爸的会拉着铁锹跑,还是孩子的李讷就坐在提铁锹嘎嘎笑。
父亲称职,孩子自然听话懂事。三岁,李讷能在父亲和同僚开会时不哭不闹不赖皮,只躲在桌下静静涂鸦;
毛主席和李讷
延安物资紧,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粮食只有盐水煮黑豆,李讷一点也不喊委屈,天天跟着大人在大食堂里打饭同进同出;
六岁,3月,胡宗南逼至延安,李讷和父亲一同直面战火,等着最后一批大部队撤离。
“别怕。”
“我和小爸爸一起,不会怕。”
战略撤退中的父女依然从容,毛主席看着她欣慰地笑了:“此时直面炮火,也算得上历练!”
毛主席
分明是昼夜行军,栉风沐雨的转战生活,却因为跟着父亲,有父亲的陪伴,李讷的童年因而是幸福的。
毛主席和李讷
后来,再想多陪伴孩子,毛主席却是做不到了。
他终究不可能只做李讷的父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整体趋于稳定,而包括经济在内的国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身为国家主席,他该做的事太多。
对孩子的爱,只是他私人情感的部分,而国家更需要他。
毛主席
或许让李讷姓李就是主席为了警醒自己:过去化名“李德胜”时,他的意义只是他个人,而毛主席不一样,他是国家的主席,孩子姓李,或许正印证着毛主席公私分明的决心。
接着,李讷遇见了在她的生命中有特殊意义的人。
当毛主席太忙碌时,李讷会被交给韩桂馨照顾。又从安全考虑,李讷被不断转移到各方保护。
因为聪慧可爱,更受母亲的艺术熏陶,没有七八岁的李讷就会唱两句京剧,她在抗战路上是个名副其实的开心果,韩桂鑫也打心眼里疼爱这个招人喜欢的孩子。
李讷和王景清
一大一小在相处中情意越来越深,韩桂鑫更像是孩子的第二个母亲,以至李讷后半生的幸福,也有一半归功于她的操持。
九岁,李讷结束了辗转周折,进入北京育英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的寄宿生活。
她升入育英中学,接着进入北师范附属女中,十九岁,李讷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孩子的长大总像是在一瞬间。李讷成年后,因为学校的制度问题,她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看看,而父亲总在忙。
而对子女,毛主席反复对身边人耳提面命,严防死守,坚决杜绝特殊待遇。
李讷和父母
从最开始入学家属栏被要求填工作人员的名字,到同学都有家里的零嘴,而李讷次次返校都是空手归班,因快饿病了,李银桥托人送去饼干却被毛主席斥责。
林林总总的事情让人闻之侧目,不得不说毛主席对待子女实在严格,作为普通人看了只会觉得委屈,而李讷也只是个孩子。
大学以后,父女两人联系更少了,李讷甚至很少回家,不这种迹象实在事出有因。
但和子女在一起,妥协的总是父母。1962年,再一次只收到祝福贺片的时候,日理万机的毛主席给李讷写了信:
“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 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你给我来封信吧。”
毛主席和李讷
李讷不知道的是,每次回家,她吃的蛋和肉都是毛主席的配给,而毛主席本人却常常几个月只能茹素。
大家都太忙,这些细节没有人问,她直到多年后才被警卫员告知。
但在当时,托这封信的福,父女两人的关系破冰。
家庭中丰沛的爱给予了李讷力量,足够支持她一人在人间走远,直到三十岁,李讷也没考虑过和谁组建家庭。
按图索骥的第一次婚姻
虽然追求者甚众,可李讷更愿意让爱她的爸爸高兴。
她伟大但可亲可敬的父亲盼望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能找个普通的劳动人民就很好。她始终记得父亲的期许。
李讷出了学校,做编辑,做联络员,接着响应号召到江西下乡劳动。
李讷
一个枯燥又单调的环境中,在机械又苦累的劳作中,李讷迎来了人生里的第一次心动。不是对志同道合的知青一见倾心,相反,她被北戴河管理处的招待员徐某俘获了芳心。
这是好事,但我们都清楚,没有感情经验的人,第一次相处大概率会受挫。
李讷缺爱吗?实质上不缺,但另一种意义上太缺。她的母亲只她一个女儿,父亲又从小疼惜她,警卫队长李银桥夫妇对她关爱有加,可究竟她是毛主席的孩子,一举一动受人瞩目。
父母疼爱但完全不溺爱,警卫员再亲切也是隔了一层身份,徐某的出现就是补得这个缺。
小徐坦率热情,好助人为乐,对李讷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主动为她分担农活。
从右至左:王景清、李讷
小徐做着所有追求者该做的事,但李讷看来这太稀缺了。
因为身份和立场,她没机会得到类似偏爱的对待,更何况小徐的身份,正是毛主席反复强调的普通人。
来不及多想,很快两个人有了感情,进展迅速。
得知这件事,江青怒不可遏:“你是主席的女儿,北大历史系毕业生,找一个服务员?”
李讷清楚和母亲绝对说不通,为了终身幸福,她一边提交结婚申请,一边直接向父亲发报告,希望爸爸能搬救兵,同意这门婚事。
接到消息的毛主席,仔细考量了小徐的情况。得知对方没受过良好教育,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他很满意但应该也不乏忧虑。
李讷
可和女儿的关系刚缓和不久,毛主席终究不忍心让女儿错过难得的爱意,于是力排众议,安抚了李讷的一众长辈,对儿女的感情做了首肯。
1971年,在毛主席的授意下,婚礼在江西的进贤县简单地举行。
因为忙碌,毛主席没有出席李讷的婚礼,而是托人捎来了新婚贺礼。
李讷拆开包裹,发现是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我们很难猜测她当时的心情,新婚燕尔肯定是喜悦的,可面对一套当做贺礼的书,李讷大概还是无奈又理解的笑了吧。
毕竟,这才是她心中永不忘家国的父亲,而她也一定会做到,继续传承红色家风。
王景清和李讷
关于婚事,我国门当户对的说法流传已久,需要同意的是,该说法实属空穴来风、合情合理。
条件差的太多,两个人接触的人和事天差地别,获取信息和知识面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两人的思想和认知不在同一层面。而不幸的是,李讷在婚后才意识到“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随着两个人鸡同鸭讲、相对无言的时候越来越多,隔阂已经不能用单纯的热情和帮忙做农活的关怀来填补。
为避免进一步的矛盾,他们开始分居,但李讷却在感情破裂的途中怀有身孕。
在分居的第二年是1972年,两个年轻人决定互相放过,提出离婚申请,于是李讷就此开始了单亲妈妈的艰苦日子。
左一:王景清和李讷
毛主席为此几度垂泪,不断和周围人叹息女儿的婚事太草率。
离婚后,李讷没有马上回家,她在流言蜚语里,在江西默默沉寂着和孩子过了两年。
直到1974年,毛主席的身体迅速衰弱,李讷得知后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回京。
生死面前无大事
小时候,还在父女两人亲密的日子里,李讷是“大娃娃”,而父亲被喊做“小爸爸”,这是李讷和父亲两人的独家记忆。
而这时候,尘封被主席揭开:
“大娃娃,怎么才回家?”一句话,李讷的泪再也绷不住。
毛主席和李讷
她终于可以不再是主席的亲属,病床前的当下,她只是“小爸爸”的“大娃娃”。
“是在怨爸爸吗?”主席的喉头也是酸涩,他忍着泪意:“在生气吗?”
清楚女儿在外受了太久苦,毛主席久违地握住了女儿的手。
“我离了婚,就怕连累爸爸没面子。”
“你是爸爸的孩子,心疼你还来不及,你近些,让我好好看看。”
父女二人悲喜交加,可天命难测,1976年,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毛主席和孩子们
离开中南海,搬进了旧胡同,李讷又因为身体原因失了业,于是在刺骨寒风里,她拖着板车拉煤,给孩子和自己取暖;
她拖着不灵便的身体洗菜做饭洗衣服,买了粮食只能和幼子合力用推车运到门口,再分成小包背进家。
伟人子女的生活却落到这等境地,看着李讷长大的长辈们自然不忍。
小时候带她的李银桥夫妇更是如此,韩桂馨私下对李讷旁敲侧击:“你有没有想过开始新生活?”
李讷对念着自己的阿姨很感谢,但她觉得这件事难成:“别人顾忌我其他家庭成员,不会愿意的。”
李讷
韩桂鑫一听这话心里有了谱:孩子愿意。
赶巧不赶早,曾是毛主席警卫员的王景清因调职出现在北京,刚巧两方知根知底,且接触后都觉得很满意。
这桩不被荷尔蒙左右的理智感情,最终结出了饱满的果实。
吸取上一次感情的教训,避免冲动,李讷步步稳妥,先带王景清见了儿子王效芝,互相印象良好,接着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好日子总过得很快,1984年,得到孩子认可的王景清,成了家庭的新成员。
孩子为表接纳继父,一口答应母亲改名为王效芝。
名字的含义更多是“大娃娃”在追念“小爸爸”,也是“李讷”在缅怀“毛主席”,因为主席的字,正是润芝。
她希望孩子可以学习外祖父毛主席,一样公私分明,有担当、有追求、有抱负。
而王效芝更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一生为人低调毫不张扬,只在1990年去做服务员,被新华社摄影师拍下照片,取名为《毛主席外孙在亚运会》,他的家庭才被众人得知。
他从不拿祖辈的名号做事,更无心以此参政,后下海经商的王效芝有了自己的家庭,李讷更有了两个可爱的孙女。
年迈的李讷生活的更像一个普通的小老太太,含饴弄孙有平凡人的幸福。
艰苦奋斗,俭朴生活,毛主席以身作则,他的言传身教,维系着优良作风的传承,这比血脉更隽永,比碑刻更永恒,因此,红色精神会长久流传。
声明:本站文章皆为原创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本网站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编辑撰写、发布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内容的真实性。本站中凡标注来源为“原创”的文章,其著作权皆为本站所有。严禁对本站原创内容进行转载、复制和抄袭,我司保留进一步追求法律责任的权利。